【望道学思会】经济学人·商论|OpenAI火爆触发版权大战

北京望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23-04-20 本文章649阅读

文章来源于经济学人集团,作者经济学人·商论


1

英国政府发布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欲加强监管 。同时 马斯克领衔发布警示AI过快发展风险的公开信 呼吁暂停大型人工智能研究半年,搅动硅谷。与人工智能相伴相生的新问题不少,以GPT-4为代表的OpenAI正在重新塑造内容生产,也踏入了一个法律雷区——其影响将远超出创意产业,延伸到使用机器学习的各行各业,如自动驾驶汽车、医疗诊断、工厂机器人和保险风险管理。早在最近的机器人热潮之前,官僚主义十足的 欧盟就有一项涉及数据挖掘的版权指令 。而 专家表示美国缺乏针对生成式AI的判例历史 。千禧年前后迅速崛起又衰落的Napster可以为GPT提供前车之鉴吗?


《经济学人·商论》2023-03-28文章
《A battle royal is brewing over copyright and AI》


版权与AI大战酝酿
当心Napster的前车之鉴

面对人工智能(AI),音乐行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吉尔斯·马丁(Giles Martin)的做法。他是披头士乐队的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的儿子。去年,为了给披头士1966年的专辑《左轮手枪》重新混音,他使用AI从单声道母带中学习每个乐队成员使用的乐器的声音,比如约翰·列侬的吉他,这样就能把它们分离出来,通过逆向工程制作出立体声。最后的效果令人惊艳。另一种态度也不赖。喜怒无常的澳大利亚唱作人尼克·凯夫(Nick Cave)读了创业公司OpenAI开发的AI工具ChatGPT以他的风格写的歌词。“这歌太烂了,”他写道,“写一首好歌不是模仿、复制或拼凑,而是相反。这是一种自杀行为,它摧毁了一个人过去努力制作出来的一切。”

OpenAI于3月14日发布了ChatGPT背后算法的最新版本,名为GPT-4。凯夫恐怕不会为其折服,而马丁可能觉得它颇有用武之地。面对ChatGPT(生成文本)或Stable Diffusion(生成图像)等内容生成应用背后的AI,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 环球音乐集团 (Universal Music Group)的首席数字官迈克尔·纳什(Michael Nash)以这两人为例,说明人们对AI的兴奋与恐惧。 AI可以辅助创作,但也可以摧毁或篡夺这个过程 。然而,对于整个录制音乐业而言,这些机器人的出现让人联想到行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Napster的迅速崛起和衰落 。它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一个主要分享盗版歌曲的平台, 最终被版权法打垮。对于那些被指控践踏知识产权的激进的机器人供应商,纳什有一条简单的意见。 这话出自一个来自Napster时代的音乐行业资深人士之口,颇有点恐吓的味道: “不要先投放市场,然后才乞求原谅。那是Napster路数。”

这里的主要问题不是AI对凯夫的戏仿,或伪造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问题是这些 机器人在接受训练 来生成仿佛出自人手的内容时, 吸收了海量的受版权保护的数据 。这些信息的来源五花八门:社交媒体、网络搜索、数字图书馆、电视、广播、统计数据库,等等。AI模型被指往往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搜掠数据库。原始材料的负责人抱怨说,他们的作品在未经同意、未署名或补偿的情况下被大量窃取。简而言之,一些AI平台对其他媒体的做法可能如同Napster对待歌曲一般——完全无视版权。诉状已经开始满天飞。

这是一个法律雷区。... ...

2

担心被机器抢去工作,为时尚早

随着社会不断老龄化并日益呈现结构性紧张的势态,就业市场将会更加紧俏。仅在美国,每个失业者现在对应两个职位空缺,创历史新高。更重要的是,目前发达经济体要面对的并非自动化程度太高,而是太低 即使在机器人使用度上遥遥领先的韩国公司,工业机器人和工人之比也只有1比10 ;在美国、中国、欧洲和日本,这个比例是1比25至40之间。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进程同样停滞不前,许多企业比起在IT系统花钱,更愿意将其外包给拥有低成本人工服务的国家。 人工智能和流程自动化不会一蹴而就,想要让其照进现实依然需要时间


《经济学人·商论》2023-03-27文章
《Don’t fear an AI-induced jobs apocalypse just yet》


暂时还不用担心AI会带来就业末日
西方的问题是自动化程度太低,而不是太高

……对技术取代工作的担忧当然毫不新鲜。在19世纪初的英国,卢德分子放火焚烧工厂的机器。20世纪50年代,对二战期间的机械化创新的采用引发了一轮对大规模失业的恐慌,“自动化”一词首次受到关注 。1978年,面对那个时代的突破性技术微处理器,英国首相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的反应是让政府开展调查,研究该技术消灭就业的潜力。十年前,牛津大学的卡尔·弗雷(Carl Frey)和迈克尔·奥斯本(Michael Osborne)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论文,称美国工人所做的工作有47%可以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实现自动化,该论文到目前为止已被引用5000多次。如今,即使是技术乐观主义者马斯克也想知道机器人数量超过人类意味着什么:“甚至不清楚到那时的经济会是什么样。”

虽说要证实弗雷和奥斯本的观点还要几年时间,马斯克的说法也大可暂时忽略,但 更早之前对科技会扼杀工作的担忧从未变成过现实。相反, 发达国家的 劳动力市场历来吃紧,而且随着社会不断老龄化还日益呈现结构性紧张的势态。 目前,每个失业的美国人对应着两个职位空缺,创历史新高。美国的制造业和接待业分别报称有50万和80万个用工缺口(职位空缺数与失业前就职于该行业的失业者人数之差)。

机器也疯狂
因此,发达经济体眼前的问题不是自动化程度太高,而是太低。这个问题还因为一个因素而加剧:大型企业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把自动化这桩事办好。而在应用眼下火爆的AI时事情也不太可能变得容易些。